第(1/3)页 随着乐队隐秘而宏大的开头,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录制正式开始。 事实上,古典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发展线索在1776年由k271奠定,但是直到1784年的六首伟大的协奏曲完成后,莫扎特才已经度过了该种创作形式的技术范畴。 有待尝试的该题材所能承负的情感分量。 至此前,莫扎特还没有写过一首小调的钢琴协奏曲,全面的交响性宏伟篇章也还没有落下笔端。 此后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充满辉煌与炫技的歌剧序曲之上。 几年的沉淀后,在接下来的1785年,莫扎特成就的幅度和深度彻底通过k.466的诞生得到了扩展。 在费加罗的创作期,他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下了k466。 这是一部惊世之作,就如同秦键所迷茫,我们究竟该怀着何种情绪去聆听这样一部巨著。 k466离开了作为特定形式的协奏曲历史,这并不是说他其前的协奏曲更卓越,早先协奏曲所达到的水平使任何此类偏都显得主观武断,即便k466在历史上是一部更有影响力的作品。 但是谁也不能把它仅仅当作一首协奏曲来看,k466不仅属于协奏曲的历史,也属于交响乐的历史,甚至可以归类到歌剧的历史。 正如在费加罗的婚礼中,我们进入了一个歌剧与室内乐碰头相遇的世界。 “它也许并不是他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。” 秦键双手飞速的在施坦威上的黑白格上快速的跳跃着,壮烈的副部旋律似浅实深的伤感一下,隐然流露出的却是明媚优雅。 就像莫扎特在没有声望地位的那段暗淡的时光里,当维也纳灰色的天空几欲遮蔽了他的力量和才话时,这部作品的问世依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。 抬手指落又是一个刚硬的和弦祭出,剧烈震动的琴弦凶猛的砸在了乐队上。 无数乐器的声音混作一团,将音乐的情绪推上了第一个高潮。 随后不到三个小节的时间里,钢琴的声音再度弱了下来。 如昙花一现。 诚然,对于很多后世的音乐家而言,k466并不是最受喜爱和欢迎的莫扎特协奏曲。 确实如此,翻开dg发行的唱片历史,比起k491和k271的出场率,k466可怜的就像是一个弃子。 秦键深知这一点,就像无人会将莱奥纳多的《蒙娜丽莎》当作心中的最爱。 在他的心中,k466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卓越。 不过遗憾的是,仰望的同时,也给他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扰。 与其说如何聆听,不如说如何演奏。 接近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作曲家的创作背景,走进乐谱的字里行间。 前者,秦键已经有了先天优势。 所以在后者,他选择了一种迂回的途径。 “k466并没有针对协奏曲常态技巧的进步。” 第(1/3)页